此行山高路远,我只剩口袋玫瑰一片

读《他人即地狱》整理

2022.09.13

偏见是什么

偏见,一种没有明显依据易变的观点。 ——安布罗斯·比尔斯,《魔鬼词典》,1911

偏见的本质:

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面的预先判断。(有些偏见定义也包含了积极的预先判断)

  • 偏见以多种形式展示——喜欢自己的群体不喜欢其他一些群体。

  • 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它可能源于情绪性的联想和行为辩解的需要,或者源自被称为刻板印象的负性信念。刻板印象是一种概括。为了简化世界,我们概括出:英国人保守;美国人开朗;教授则心不在焉。

“基于错误和顽固的概括而形成的憎恶感〞。 ——奥尔波特《偏见的本质》(The Nature of prejudice)

公众與论调查显示,欧洲人对其他欧洲国家的人具有明确的观念。他们认为德国人相对勤劳,法国人喜欢安逸享乐,英国人淡漠并且不易激动,意大利人多情,荷兰人可靠。

欧洲人还认为欧洲南部的人比欧洲北部的人更易动感情,效空比较低。其至很名国家都存在“南方人更善于表达” 这样的刻板印象。詹姆斯·潘尼贝克及其同事报告说,20个北半球国家(不向括南部的6个国家)的人们都认为同一国家的南方人比北方人币善王表达。

熟悉的刻板印象:“所谓天堂,是一个有着美国式房屋、中国食物、英国警察、德国汽车和法国艺术的地方。所谓地狱,是一个有着日本式房屋、英国食物、德国艺术和法国汽车的地方。

偏见从何而来

偏见一旦为自己找到理由,他就会从容不迫。——威廉·黑兹利特

社会原因

社会的不平等:不平等的地位与偏见

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滋生了偏见,比如19世纪的欧洲政治家和作家们通过把被剥削的殖民地人民描述成“劣等的”“需要保护的”、是一种需要承受的“负担”,从而证明帝国扩张是正当的。

社会化

偏见一旦形成,它在很大程度上就会由于惯性而持久存在。如果偏见被社会所接受,那么许多人将会遵循阳力较小的通道,顺从这种潮流。他们的行为可能是因为憎恨的需要而产生,但更可能是因为被人喜欢和接受的需要而产生。

社会制度的支持

种族隔离是社会制度(学校、政府、媒体)助长偏见的一种形式。政治领袖既能反映各种盛行的态度,又能强化这些态度。

个人动机

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

痛苦和挫折 (目标受阻)常常引起敌意。当我们遭遇挫折的原因令人胆怯或者尚末可知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转移我们的敌对方向,这种替代性攻击的目标是变化不定的。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之后又出现经济的混乱,许多德国人都把犹太人看成是罪魁祸首。

社会同一性理论:感觉自己比他人优越

人是群居性动物。我们的祖先教会了我们如何满足和保护我们自己在群体中生存。人类为其所在的群体而欢呼,为之而杀戮,为之而献身。

内群体偏见

以群体方式来描述你是谁一如你的种族、宗教、性别、所学专业意味着描述你不是谁。包含“我们”(内群体)的圈子,自然就排除了“他们”(外群体)。因此,仅仅是感觉到被归入某一群体,也可能增加内群体偏见 。

社会地位、自我关注和归属的需要

社会地位是相对的:要感觉自己有地位,就需要有人不如我们。因此,从偏见或任何地位等级系统中可以获得的一个心理好处就是高人一等的感觉。

偏见的后果

标签的作用犹如一个拉响的汽笛,它让我们对所有平时能感知到的细微差异充耳不闻。——戈登 •奥尔波特,《偏见的本质》,1954

刻板印象扭曲认知解释

邓宁和舍曼指出,刻板印象会影响我们对事件的解释。人们实际上常常会在事后“重新组织”某一事件的错误描述,使其符合他们受刻板印象影响所形成的解释。邓宁和舍曼总结说,如同监狱对囚犯进行管理和限制,我们刻板印象的“认知监狱”管理和限制着我们的印象。

歧视的影响

自我实现的预言 态度之所以可能与社会阶层相一致,不仅仅是由于合理化的需要,还因为歧视影响到了它的受害者。如果事件最终结果是负面的,比如说犯罪率比较高,人们借此为歧视进行解释,会促使其得以继续存在。

刻板印象威胁

当你置身于别人都期望你会表现很差的情境当中,你的焦虑可能会导致你证实这一信念。克劳德·斯蒂尔和他的同事称这一现象为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一种自我验证的忧虑,担心有人会依据负面刻板印象来评价自己。

刻板印象会使个体判断出现偏差吗?

是的,刻板印象导致判断出现偏差,但令人欣慰的是:首先,我们的刻板印象通常可以反映(尽管有时会扭曲)现实。

尾声

  • 假如不平等的状态滋生偏见,那么我们可以谋求建立合作、地位平等的关系。

  • 如果偏见常常使得歧视行为合理化,那我们可 以通过法律要求非歧视。

  • 如果社会制度支持偏见,那么我们就取消这些支持(例如,说服媒体宣扬种族和睦)。

  • 如果外群体看起来比事实上更不像某人自己的群体,那么我们可以努力将他们的成员个性化。如果自发的偏见导致我们做出一些让我们愧疚的行为,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愧疚感激励我们打破偏见。